6月18日,当60岁的郑某在自家床头完成房屋过户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困扰了她整整两个月的难题,从走进综治中心到彻底解决,仅用了6个工作日。
郑某的丈夫常年卧病在床,需赴京手术。她急着出售夫妻共有房产筹措医疗费,买卖合同约定7月1日前需过户,否则赔偿12万元违约金。然而,丈夫无法到场签字,房产部门无法办理过户。于是郑某来到综治中心诉讼服务窗口,咨询龙凤区法院驻综治中心法官指定监护诉讼如何办理?刘丽娜法官了解情况后算了一笔“时间账”,指定监护须经医学鉴定、审理,至少一个多月,赶不上约定时间。听到这里,郑某泣不成声:“我也一身病,要是再赔12万,我丈夫的治疗费就不够了。”
刘丽娜法官没有把“程序如此”当成终点,而是想“如何让老人不违约”,她立即向区综治中心负责人说明情况。综治中心随即启动“民生急事”联办机制,综治中心负责人立即带着郑某找到房地产交易中心负责人协调上门调查、现场办理产权过户,并与区政务服务中心沟通优先安排车辆、确定上门办证日期。
6月18日下午,相关工作人员带着移动设备来到郑某家中,在病榻前核实身份、确认卖房意愿,连续工作三个小时,下午四点完成全部过户手续。
郑某拉着中心负责人的手哽咽难言:“没有你们,我真看不到希望,我要送锦旗!”工作人员笑着婉拒:“锦旗不必了,留着钱给大爷多买点补品。以后还有难事,记得再来找我们。”
一次窗口咨询,变成多部门联动的接力赛跑;一场看似无解的程序困境,化作病床前的贴心服务——这正是区法院与综治中心“如我在诉”的生动注脚。法律不仅有尺度,更有温度;服务不仅讲流程,更讲速度。